当今很多人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其中抑郁症最为普遍,预计到2030年严重抑郁障碍(MDD)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单胺缺乏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目前临床一线抗抑郁药物的药理机制几乎都是抑制单胺降解或者阻止单胺重吸,但仍有50%左右的病人对这些药物不响应。此外,这类药物起效很慢,需要连续用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起效。这些临床数据结果暗示部分抑郁病人的根本病理机制在于单胺合成能力受阻、导致单胺本底水平低下,因此,即使服用阻止单胺降解或者重吸收的药物也无能为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团队在 Immunity 期刊发表了题为: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 expression is increased by stress and inhibits monoamine synthesis to promote depressive symptom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长期性应激压力(如社交失败、慢性发炎等)显著上调脂多糖/内毒素结合蛋白(LBP)的表达。
脂多糖/内毒素结合蛋白(LBP)在抑郁患者中显著上调。该研究还发现LBP是单胺合成关键酶多巴胺脱羧酶(DDC)和多巴胺β羟化酶(DBH)的内源性抑制剂,抑制单胺合成,在抑郁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抑郁症小鼠模型中,通过干预LBP或者LBP-DDC/DBH相互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抗抑郁治疗效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医药头条 » Immunity:赖仞团队揭示压力促进抑郁的潜在机制,并提出治疗新靶点